肛门直肠周围脓肿
导语:肛管、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,并形成脓肿,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。脓肿破溃,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。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。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链球菌和绿脓杆菌,偶有厌氧性细菌和结核杆菌,常是多种病菌混合感染。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,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。
来源:“HAOYISHENG”微信号
病因
1.感染性因素
绝大部分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由肛腺感染引起。
2.医源性因素
临床上属医源性引起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也不少见。如因操作不当或药剂不洁感染形成黏膜下脓肿;直肠周围注射化学药物刺激,引起组织坏死,造成直肠周围脓肿;乙状结肠镜检查,造成腹膜穿孔感染,引起直肠后间隙脓肿等。临床上亦可见到肛门直肠手术引起感染,而形成的直肠周围脓肿,以及尿道术后感染、会阴部术后感染、产后会阴破裂缝合后感染、尾骶骨骨髓炎术后感染等引起的脓肿。
3.其他
直肠内异物损伤后感染,放线菌病,直肠憩室炎感染,肛管直肠癌破溃或波及深部的感染,及身体虚弱,抵抗力低下,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,或营养不良,都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发病原因。
分类
1.按感染病菌分类
(1)非特异性肛周脓肿 由大肠埃希杆菌、厌氧菌等混合感染引起。
(2)特异性感染 临床较为少见,以结核性脓肿为主。
2.按脓肿部位分类
(1)肛提肌下脓肿(低位脓肿) 包括肛周皮下脓肿、坐骨直肠间隙脓肿、低位马蹄形脓肿等。
(2)肛提肌上脓肿(高位脓肿) 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、直肠后间隙脓肿和高位马蹄形脓肿等。
3.按脓肿的最后结局分类
(1)非瘘管性脓肿 凡与肛窦、肛腺无关,最终不残留肛瘘者,均属非瘘管性脓肿。
(2)瘘管性脓肿 即为经肛窦、肛腺感染而致,最后遗留肛瘘者。
临床表现
根据脓肿的病变部位不同,其临床表现也不同:
1.肛门周围脓肿
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,常位于肛门后方或侧方皮下部,一般不大。疼痛、肿胀和局部压痛为主要表现。全身感染性症状不明显。
2.坐骨肛管间隙脓肿
又称坐骨直肠窝脓肿,由于坐骨直肠间隙较大,形成的脓肿亦较大而深。发病时患侧出现待续胀痛,逐渐加重,继而为待续性跳痛,排便或行走时加剧。全身感染症状明显,发热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。早期局部体征不明显,以后出现肛门患侧红肿,局部触诊或肛门指诊时患侧有深压痛,甚至波动感。
3.骨盆直肠间隙脓肿
由于此间隙位置深、空间大,引进的全身症状较重面局部症状不明显。早期就有全身中毒症状,如发热、寒战、全身疲倦不适。局部表现为直肠坠胀感,便意不尽。直肠指诊可在直肠壁上触及肿块隆起,有压痛和波动感。诊断主要靠穿刺抽脓,必要时做直肠超声或CT检查予以证实。
检查
1.局部检查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,局部温度增高、压痛或有波动。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,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,直肠内穿刺可抽出脓液。
2.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。
3.B超或CT检查可测及脓腔。
诊断
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可确诊。
治疗
少数肛周脓肿用抗生素,热水坐浴及局部理疗等可以消散,但多数需要手术治疗,手术方式因脓肿部位不同而异。
1.肛门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在局麻下就可进行,在波动最明显处作与肛门存放射状切口,保证引流通畅。
2.坐骨肛管间隙脓肿要在腰麻或骶麻下进行,在压痛最明显处用粗针头穿刺,抽出脓液后,在该处作一平行于肛缘的弧形切口,避免损伤括约肌,探查脓腔使引流通畅后,置管或油纱条引流。
3.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要在腰麻或骶麻下进行,切开部位因脓肿来源不同而不同。如脓肿向肠腔突出,手指在直肠内可触及波动,应在肛镜下行相应部位直肠壁切开引流;如脓肿源于经括约肌肛瘘感染者,引流方式与坐骨肛管间隙脓肿相似。
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后,绝大多数形成肛瘘。近年来有采用脓肿切开引流加一期挂线术的报道,可避免肛瘘的形成。
《HAOYISHENG》现诚招兼职科普作者,要求结合社会热点、大众健康、临床需要撰写科普文章,内容严谨准确,文章通俗易懂。一经采用,稿费从优。(有意者联系编辑QQ:980151516,或发送邮件到980151516@qq.com